服务咨询热线:

大坝及岩土工程安全监测仪器生产公司

13990288886
岩土工程类仪器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QS(川)XK07-0003-00002
搜索安全监测仪器相关技术资料,请直接输入关键词,然后选择相应文章
  葛南服务中心
   小杜热线  13990288886
>>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
土石坝安全监测仪器布设和设计位置参考
来源:四川葛南仪器有限公司 | 作者:四川葛南仪器 13990288886 | 发布时间: 2019-03-30 | 553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土石坝安全监测仪器布设和设计位置参考:近期,水利部门要求开展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增补和完善工作,我公司特针对已成水库大坝(本文介绍土石坝)水库的安全监测仪器布设提出以下建议,其主要埋设仪器有工作基点、校核基点、位移标点、测压管、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库水位计、库雨量计、量水堰等相关监测仪器。
(2)采用视准线法进行横向水平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应在两岸每一纵排测点的延长线上各布设一个。当坝轴线为折线或坝长超过500m时,可在坝身每一纵排测点中增设工作基点(可用测点代替),工作基点的距离保持在250m左右。当坝长超过1000m时,一般可用三角网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的水平位移,有条件的,宜用测边网或测边测角网法或倒垂线法。
(3)水准基点一般在土石坝下游1~3km处布设2~3个。
(4)采用视准线法观测的校核基点,应在两岸同排工作基点连线的延长线上各设1~2个。
2.2.2.2 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和渗流场特征,设3~4条观测铅直线。一般位置是:
(1)均质坝的上游坝肩、下游排水体前缘各1条,其间部位至少1条。
(2)斜墙(或面板)坝的斜墙下游侧底部、排水体前缘和其间部位各1条。
(3)宽塑性心墙坝,墙体内可设1-2条,心墙下游侧和排水体前缘各1条。窄塑性或刚性心墙坝,墙体外上下游侧各1条,排水体前缘1条。必要时经论证方可在墙体轴线处设1条。
2.2.2.3 观测铅直线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高和需要监视的范围、渗流场特征,并考虑能通过流网分析确定浸润线位置,沿不同高程布点。一般原则是:
(1)在均质坝横断面中部,心、斜墙坝的强透水料区,每条铅直线上可只设1个观测点,高程应在预计最低浸润线之下。
(2)在渗流进、出口段,渗流各相异性明显的土层中,以及浸润线变幅较大处,应根据预计浸润线的最大变幅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每条铅直线上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2-3个。
 土石坝安全监测仪器布设和设计位置参考:
    近期,水利部门要求开展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增补和完善工作,我公司特针对已成水库大坝(本文介绍土石坝)水库的安全监测仪器布设提出以下建议,其主要埋设仪器有工作基点、校核基点、位移标点、测压管、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库水位计、库雨量计、量水堰等相关监测仪器。


1变形监测

1.1 一般规定

1.1.1 变形监测项目,主要有坝的表面变形、内部变形、裂缝及接缝、混凝土面板变形及岸坡位移等观测。
1.1.2 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诸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有条件的工程应与国家网建立联系。
1.1.3 变形观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
1.1.3.1 表面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观测,一般应共用一个测点。深层竖向及水平位移观测应尽量结合布置;竖向及水平位移观测应配合进行。
1.1.3.2 观测基点应设在稳定区域内;测点应与坝体或岸坡牢固结合。基点及测点应有可靠的保护装置,并受国家法律保护。
1.1.3.3 变形观测的正负号规定:
    (1)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2)竖向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3)裂缝和接缝三向位移:对开合,张开为正,闭合为负;对沉陷,规定同(2);对滑移,向坡下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
1.1.3.4 观测测次见附录A表A2。

1.2 表面变形
1.2.1 表面变形观测包括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水平位移中包括垂直坝轴线的横向水平位移和平行坝轴线的纵向水平位移。
1.2.2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2.2.1 断面选择和测点布置:
  (1)观测横断面通常选在最大坝高或原河床处、合龙段、地形突变处、地质条件复杂处,坝内埋管及运行有异常反应处,一般不少于3个。
  (2)观测纵断面一般不少于4个,通常在坝顶的上、下游两侧布设1~2个;在上游坝坡正常蓄水位以上一个,正常蓄水位以下可视需要设临时测点;下游坝坡半坝高以上1~3个,半坝高以下1~2个(含坡脚一个)。对软基上的土石坝,还应在下游坝趾外侧增设1~2个。
  (3)对“V”形河谷中的高坝和两坝端以及坝基地形变化陡峻坝段,坝顶测点应适当加密,并宜加测纵向水平位移。
  (4)测点的间距,一般坝长小于300m时,宜取20~50m;坝长大于300m时,宜取50~100m。
  (5)视准线应旁离障碍物1.0m以上。
1.2.2.2 各种基点均应布设在两岸岩石或坚实土基上,起(引)测方便,避免自然及人为影响。

  (1)起测基点可在每一纵排测点两端的岸坡上各布设一个,其高程宜与测点高程相近。
  (2)采用视准线法进行横向水平位移观测的工作基点,应在两岸每一纵排测点的延长线上各布设一个。当坝轴线为折线或坝长超过500m时,可在坝身每一纵排测点中增设工作基点(可用测点代替),工作基点的距离保持在250m左右。当坝长超过1000m时,一般可用三角网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的水平位移,有条件的,宜用测边网或测边测角网法或倒垂线法。
  (3)水准基点一般在土石坝下游1~3km处布设2~3个。
  (4)采用视准线法观测的校核基点,应在两岸同排工作基点连线的延长线上各设1~2个。
1.2.3 观测设施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1.2.3.1 观测设施的要求为:
  (1)测点和基点的结构必需坚固可靠,且不易变形;并力求美观大方、协调实用。
  (2)测点可采用柱式或墩式。同时兼作竖向和横向水平位移观测的测点,其立柱应高出坝面0.6~1.0m,立柱顶部应设有强制对中底盘,其对中误差均应小于0.2mm。
  (3)在土基上的起测基点,可采用墩式混凝土结构。在岩基上的起测基点,可凿坑就地浇注混凝土。在坚硬基岩埋深大于5~20m情况下,可采用深埋双金属管柱作为起测基点。
  (4)工作基点一般宜采用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立柱高度以司镜者操作方便为准,但应大于1.2m。立柱顶部强制对中底盘的对中误差应小于0.1mm。
  (5)校核基点的结构及埋设要求与工作基点相同。
  (6)水准基点结构与埋设可参照国家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和GB12898-91)的有关规定执行。
  (7)水平位移观测的觇标,可采用觇标杆、觇牌或电光灯标。其尺寸与图案,应根据观测条件选定。
1.2.3.2 观测设施的安装的要求有:
  (1)测点和土基上基点的底座埋入土层的深度不小于0.5m;冰冻区应深入冰冻线以下。并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护坡块石挤压和人为碰撞。
  (2)埋设时,应保持立柱铅直,仪器基座水平。并使各测点强制对中底盘中心位于视准线上,其偏差不得大于10mm,底盘调整水平,倾斜度不得大于4'。
1.2.4 观测方法和要求如下:
1.2.4.1 竖向位移。表面竖向位移,一般用水准法测量,也可用连通管法测量。
  (1)用水准仪观测表面竖向位移时,可参照国家三等水准测量(GB12898-91)方法进行,但闭合差不得大于±1.4 mm(n为测站数,下同)。
  起测基点的引测、校测、可参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GB12897-91)方法进行,但闭合差不得大
于±0.72mm mm。
  (2)用连通管观测表面竖向位移时,可采用移动式或固定式。观测应在气温最为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时应注意保持水面稳定,应平行测读两次,两次读数差不得大于2mm。
1.2.4.2 水平位移。横向水平位移,一般用视准线法测量。必要且有条件时,也可设置倒垂线或引张线装置观测水平位移。倒垂线和引张线装置的设计、安装与观测,应结合土石坝变形特点参照《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执行。
    (1)用视准线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时,可采用经纬仪或视准线仪。当视准线长度大于500m时,应采用J1级经纬仪。
  (2)视准线的观测方法,可据实际情况选用活动标法或小角度法。观测时宜在视准线两端各设固定测站,用各测站的仪器观测其靠近的位移测点的偏离值。
    (3)用活动标法校测工作基点、观测增设的工作基点时,允许误差应不大于2mm(取两倍中误差)。观测位移测点时,每测回的允许误差应小于4mm(取两倍中误差)。所需测回数不得少于两个测回。
  (4)用小角度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时,一般应采用J1级经纬仪。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不应超过0.4";一个测回中,正倒镜的小角值较差,不应超过3";同一测点,各测回小角值较差不应超过2"。
  (5)用三角网前方交会法观测增设工作基点(或测点)的横向水平位移时,应用J1级经纬仪和全圆测回法,且不少于4个测回。各项限差要求为:半测回归零差±6";二倍视准差之互差±8";各测回的测回差±5"。
  (6)有条件时,可采用大气激光准直法观测横向水平位移。设施的设计、安设及观测,应按照《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执行。
  (7)表面纵向水平位移观测,一般用因钢尺测量,或用普通钢尺加改正系数,其中误差不大于0.2mm。有条件时可用光电测距仪测量。

2渗流监测
2.1 一般规定
2.1.1 本章系土石坝在上下游水位差作用下产生的渗流场的监测,包括渗流压力、渗流量及其水质的观测。与压力(应力)有关的孔隙水压力观测见5.2。与混凝土建筑物有关的渗流监测按SDJ336-89执行。
2.1.2 一般土石坝的渗流监测,按表A1和表A2执行。异常或险情状态坝的渗流监测,应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和安全论证需要提出专门部署和要求。
2.1.3 凡不宜在工程竣工后补设的仪器、设施(如铺盖和斜墙底部的仪器,以及截水墙、观测廊道等),均应在工程施工期适时安设。当运用期补设测压管或开挖集渗沟时,应确保渗流安全。
2.2 坝体渗流压力
2.2.1 坝体渗流压力观测,包括观测断面上的压力分布和浸润线位置的确定。
2.2.2 观测布置的技术要求如下:
2.2.2.1 观测横断面宜选在最大坝高处、合龙段、地形或地质条件复杂坝段,一般不得少于3个,并尽量与变形、应力观测断面相结合。
2.2.2.2 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型结构、断面大小和渗流场特征,设3~4条观测铅直线。一般位置是:
  (1)均质坝的上游坝肩、下游排水体前缘各1条,其间部位至少1条。
  (2)斜墙(或面板)坝的斜墙下游侧底部、排水体前缘和其间部位各1条。
  (3)宽塑性心墙坝,墙体内可设1-2条,心墙下游侧和排水体前缘各1条。窄塑性或刚性心墙坝,墙体外上下游侧各1条,排水体前缘1条。必要时经论证方可在墙体轴线处设1条。
2.2.2.3 观测铅直线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坝高和需要监视的范围、渗流场特征,并考虑能通过流网分析确定浸润线位置,沿不同高程布点。一般原则是:
  (1)在均质坝横断面中部,心、斜墙坝的强透水料区,每条铅直线上可只设1个观测点,高程应在预计最低浸润线之下。
  (2)在渗流进、出口段,渗流各相异性明显的土层中,以及浸润线变幅较大处,应根据预计浸润线的最大变幅沿不同高程布设测点,每条铅直线上的测点数一般不少于2-3个。
2.2.2.4 需观测上游坝坡内渗压力分布的均质坝、心墙坝,应在上游坡的正常高水位与死水位之间适当增设观测点。
2.2.3 观测仪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2.2.3.1 渗流压力观测仪器,应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土体透水性、渗流场特征以及埋设条件等,选用测压管或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一般情况是:
  (1)作用水头小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4cm/s的土中、渗压力变幅小的部位、监视防渗体裂缝等,宜采用测压管。
  (2)作用水头大于20m的坝、渗透系数小于10-4cm/s的土中、观测不稳定渗流过程以及不适宜埋设测压管的部位(如铺盖或斜墙底部、接触面等),宜采用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其量程应与测点实有压力相适应。
2.2.3.2 测压管及其安装。
  (1)测压管宜采用镀锌钢管或硬塑料管,一般内径不宜大于50mm。
  (2)测压管的透水段,一般长1~2m,当用于点压力观测时应小于0.5m。外部包扎足以防止周围土体颗粒进入的无纺土工织物。透水段与孔壁之间用反滤料填满。
  (3)测压管的导管段应顺直,内壁光滑无阻,接头应采用外箍接头。管口应高于地面,并加保护装置,防止雨水进入和人为破坏。
  (4)测压管的埋设,除必须随坝体填筑适时埋设者外,一般应在土石坝竣工后、蓄水前用钻孔里设。具体埋设和检验方法详见附录D1。
  随坝体填筑施工埋设时,应确保管壁与周围土体结合良好和不因施工遭受破坏。
2.2.3.3 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及其安装见5.2和附录E1。
2.2.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2.2.4.1 测压管水位的观测,宜采用电测水位计。有条件的可采用示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或自记水位计等。
  (1)测压管水位,两次测读误差应不大于2cm。
  (2)电测水位计的测绳长度标记,应每隔1-3个月用钢尺校正一次。
  (3)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初蓄期应每隔1-3个月校测一次;在运行期至少应每年校测一次。
2.2.4.2 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的压力观测,应采用频率接收仪。测读操作方法应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两次读数误差应不大于1Hz。测值物理量用测压管水位来表示。
    有条件的也可用智能频率计或与计算机相联。
2.3 坝基渗流压力
2.3.1 坝基渗流压力观测,包括坝基天然岩土层、人工防渗和排水设施等关键部位渗流压力分布情况的观测。
2.3.2 观测布置的主要技术要求为:
2.3.2.1 观测横断面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地层结构、地质构造情况,断面数一般不少于3个,并宜顺流线方向布置或与坝体渗流压力观测断面相重合。
2.3.2.2 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下轮廊形状、坝基地质条件、以及防渗和排水型式等确定,一般每个断面上的测点不少于3个。
  (1)均质透水坝基,除渗流出口内侧必设1测点外,其余视坝型而定。有铺盖的均质坝、斜墙坝和心墙坝,应在铺盖末端底部设1测点,其余部位适当插补测点。有截渗墙(槽)的心墙坝、斜墙坝,应在墙(槽)的上下游侧各设1测点;当墙(槽)偏上游坝踵时,可仅在下游侧设点。有刚性防渗墙与塑性心(斜)墙相接时,需在结合部适当增设测点。
    (2)层状透水坝基,一般只在强透水层中布置测点,位置宜在横断面的中下游段和渗流出口附近,测点数一般不少于3个。
    当有减压井(或减压沟)等坝基排水设施时,还需要在其上下游侧和井间布设适量测点。
    (3)岩石坝基,当有贯穿上下游的断层、破碎带或其它易溶、软弱带时,应沿其走向在与坝体的接触面、截渗墙(槽)的上下游侧、或深层所需监视的部位布置2~3个测点。
2.3.3 观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一般情况同4.2.3之规定。但当接触面处的测点选用测压管时,其透水段和回填反滤料的长度宜小于0.5m。
2.3.4 观测方法和要求同4.2.4。
2.4 绕坝渗流
2.4.1 绕坝渗流观测,包括两岸坝端及部分山体、土石坝与岸坡或混凝土建筑物接触面,以及防渗齿墙或灌浆帷幕与坝体或两岸接合部等关键部位。
2.4.2 观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4.2.1 土石坝两端的绕渗观测,宜沿流线方向或渗流较集中的透水层(带)设2~3个观测断面,每个断面上设3~4条观测铅直线(含渗流出口)。如需分层观测,应做好层间止水。
2.4.2.2 土石坝与刚性建筑物接合部的绕渗观测,应在接触轮廊线的控制处设置观测铅直线,沿接触面不同高程布设观测点。
2.4.2.3 在岸坡防渗齿槽和灌浆帷幕的上下游侧各设1观测点。
2.4.3 观测仪器设施及其安装同4.2.3。
2.4.4 观测方法与要求同4.2.4。
2.5 渗流量
2.5.1 渗流量观测,包括渗漏水的流量及其水质观测。水质观测中包括渗漏水的温度、透明度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
2.5.2 观测布置的主要技术要求为:
2.5.2.1 渗流量观测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坝型和坝基地质条件、渗漏水的出流和汇集条件以及所采用的测量方法等确定。对坝体、坝基、绕渗及导渗(含减压井和减压沟)的渗流量,应分区、分段进行测量(有条件的工程宜建截水墙或观测廊道)。所有集水和量水设施均应避免客水干扰。
2.5.2.2 当下游有渗漏水出逸时,一般应在下游坝趾附近设导渗沟(可分区、分段设置),在导渗沟出口或排水沟内设量水堰测其出逸(明流)流量。
2.5.2.3 当透水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地面时,可在坝下游河床中设测压管,通过观测地下水坡降计算出渗流量。其测压管布置,顺水流方向设两根,间距约10-20m。垂直水流方向,应根据控制过水断面及其渗透系数的需要布置适当排数。
2.5.2.4 对设有检查廊道的心墙坝、斜墙坝、面板堆石坝等,可在廊道内分区、分段设置量水设施。对减压井的渗流,应尽量进行单井流量、井组流量和总汇流量的观测。
2.5.2.5 渗漏水的温度观测以及用于透明度观测和化学分析水样的采集,均应在相对固定的渗流出口或堰口进行。
2.5.3 观测设施及其安装要求。
2.5.3.1 根据渗流量的大小和汇集条件,选用如下几种方法和设备:
    (1)当流量小于1L/s时宜采用容积法。
    (2)当流量在1-30L/s之间时宜采用量水堰法。
    (3)当流量大于300L/s或受落差限制不能设置水堰时,应将渗漏水引入排水沟中,采用测流速法。
2.5.3.2 量水堰的设置和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量水堰应设在排水沟直线段的堰槽段。该段应采用矩形断面,两侧墙应平行和铅直。槽底和侧墙应加砌护,不漏水,不受其它干扰。
    (2)堰板应与堰槽两侧墙和来水流向垂直。堰板应平正和水平,高度应大于5倍的堰上水头。
    (3)堰口水流形态必须为自由式。
    (4)测读堰上水头的水尺或测针,应设在堰口上游3-5倍堰上水头处。尺身应铅直,其零点高程与堰口高程之差不得大于1mm。水尺刻度分辨率应为1mm;测针刻度分辨率应为0.1mm。
要时可在水尺或测针上游设栏栅稳流。
    (3)量水堰安装完毕,应详细填写考证表,存档备查。
量水堰的型式及其制作、安装,见附录D2。
2.5.3.3 测流速法观测参流量的测速沟槽应符合以下要求:
    (1)长度不小于15m的直线段。
    (2)断面一致,并保持一定纵坡。
    (3)不受其它水干扰。
2.5.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2.5.4.1 渗流量及渗水温度、透明度的观测次数与渗流压力观测相同。化学成份分析次数可据实际需要减少,且一般仅限于简单分析。
2.5.4.2 量水堰堰口高程及水尺、测针零点应定期校测,每年至少一次。
2.5.4.3 用容积法时,充水时间不得少于10s。平行二次测量的流量误差不应大于均值的5%。
2.5.4.4 用量水堰观测渗流量时,水尺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1mm,测针的水位读数应精确至0.1mm。堰上水头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mm。
2.5.4.5 测流速法的流速测量,可采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具体方法可参照现行河流流量测验规范和水文普通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两次流量测值之差不得大于均值的10%。
2.5.4.6 在观测渗流量的同时,必须测记相应渗漏水的温度、透明度和气温。温度须精确到0.1℃。透明度观测的两次测值之差不得大于1cm。当为浑水时,应测出相应的含沙量。
2.5.4.7 渗水化学成分分析的取样及有关要求,可按水质分析要求进行,并同时取库水水样做相同项目的分析,以资对比。
3压力(应力)监测
3.1 一般规定
3.1.1 土石坝的压力(应力)监测,包括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应力)、接触土压力以及混凝土面板应力等项观测。压力(应力)观测,一般用于Ⅰ、Ⅱ级工程和高坝。
3.1.2 所用压力计,在埋设前必须做好仪器的标定和连接电缆的电器检查,做好相应的编号、标志。埋设后应及时将连接电缆沿最短路线引入观测房并妥为保护,及时测读初始值和做好各种埋设的考证工作,并同时确认连接电缆与相应测头编号无误。
3.2 孔隙水压力
3.2.1 孔隙水压力观测,一般仅适用于饱和土及饱和度大于95%的非饱和粘性土。均质土坝、冲填坝、尾矿坝、松软坝基、土石坝土质防渗体、砂壳等土体内需进行孔隙水压力的观测。
3.2.2 观测布置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3.2.2.1 孔隙水压力观测断面,一般设2~3个横断面,且其中1个为主观测断面。Ⅰ、Ⅱ级工程可另增设1~2个观测纵断面。
  孔隙水压力观测横断面,应设于最大坝高、合龙段、坝基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处,并应尽量同变形、渗流、土压力观测断面相结合。
3.2.2.2 孔隙水压力测点在横断面、纵断面上的布置,应尽量能测绘孔隙水压力等值线,并应尽量同渗流观测点结合,可分布在3~4个高程上。Ⅰ、Ⅱ级工程和高坝,可酌情增加。
3.2.2.3 孔隙水压力观测,可在同一测点布设不同类型的孔隙水压力计,进行校测。对重要部位,可平行布置同类型孔隙水压力计进行复测。
3.2.3 观测仪器及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3.2.3.1 孔隙水压力计的选型,应优先选用振弦式仪器。当粘土的饱和度低于95%时,应选用带有细孔陶瓷滤水石的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高进气压力孔隙水压力计的选用,应经充分论证。
3.2.3.2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时,一般应在埋设点附近适当取样,进行土的干密度、级配等物理性质试验。必要时尚应取样进行有关土的力学性质试验。具体埋设方法详见附录E1。
3.2.4 观测方法与要求如下:
3.2.4.1 孔隙水压力计的测读方法,依所选用仪器类型而定。振弦式孔隙水压力计,通过测读其自振频率的变化以确定其反应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3.2.4.2 孔隙水压力的观测测次,依坝的类型和监测阶段而定,除满足第1章要求外,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施工期,每当填方升高5-10m或10-15天时应观测一次。同时必须测记观测断面填方的填筑高程变化。
  (2)对于已运行的坝,如新建观测系统,在第一个高水位周期,应按初蓄期的规定进行观测。
4水文、气象监测
4.1 一般规定
4.1.1 开展水文、气象观测,除应按水文、气象方面的规定外,还必须执行本章有关规定。
4.1.2 有必要且有条件的水库,应在库面设置漂浮蒸发站,按水文、气象方面有关规定进行水面蒸发观测;或在库区选定若干固定地点,定期取水样,按环保方面有关规定,进行水质观测。
4.2 水位、降水量、水温、气温
4.2.1 上游(水库)水位观测的技术要求如下:
4.2.1.1 测点布置。必须于蓄水前在坝前设置一个永久性测点。水面广阔或形状特殊的水库,为掌握风壅和动水影响形成的倾斜水面,可于蓄水后在库区不同部位设置若干个短期测点。测点应设置在:
    (1)水面平稳、受风浪和泄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和观测的地点。
    (2)岸坡稳固处或永久性建筑物上。
    (3)基本能代表坝前平稳水位的地点。
4.2.1.2 观测设备。一般应设置水尺或自记水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或自动测报水位计。其延伸测读高程应高于校核洪水位。
    水尺零点高程每隔3~5年应校测一次。当怀疑水尺零点有变化时应及时进行校测。水位计应每年汛前检验。
4.2.1.3 测次。除按水文、气象方面一般规定外,开闸泄水前后应各增加观测一次。汛期还应根据需要调整测次。
4.2.1.4 同时观测项目有:风力、风向、水面起伏度。
4.2.2 下游(河道)水位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4.2.2.1 测点布置的技术要求:
    (1)与测流断面统一布置。
    (2)应布置在水流平顺、受泄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和观测的地点。
    (3)当各泄水口泄流分道汇入干道时,除在干道上必需设置测点外,可在各分道上也布设测点。
    (4)河道无水时,下游水位用河道中的地下水位代替。观测方法,宜根据大坝下游地形、地质情况设置测压管或观测井,并尽量与渗流观测相结合。
4.2.2.2 观测设备、测次及同时观测项目同6.2.1.2、6.2.1.3、6.2.1.4
4.2.3 输、泄水建筑物水位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4.2.3.1 测点布置。泄水建筑物的水位观测,除可与6.2.1和6.2.2条相结合者外,根据水流观测需要,可在泄水建筑物中若干部位(如渠首及堰前、闸墩侧壁、弯道两岸、消力池等处)增设水位测点。消力池的下游水位测点,须设置在距离不小于消能设备总长的3至5倍处。
4.2.3.2 观测要求及方法。闸墩处水位、消力池水位及设有进水渠泄洪工程的渠首及堰前水位,应观测时均水位。坝面波浪、水电站尾水波动及调压井、引水明渠和前池涌浪,及船闸充、泄水时应观测瞬时水位。
    观测方法,时均水位一般用目测水尺法,水尺有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和悬锤式,也可用自记水位计自动记录。瞬时水位一般用波浪仪器或电测水位计。
4.2.4 坝区降水量观测。观测设备用雨量器。有条件时,可用自记雨量计、遥测雨量计或自动测报雨量计。
4.2.5 水温观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4.2.5.1 观测布置的技术要求为:
    (1)固定点或固定垂线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可设在坝前水位测点附近。固定断面应设置在坝前或泄水建筑物进口前。
    (2)固定点的测点一般应在水面以下1m处。固定垂线上至少应在水面以下20cm处、1/2水深处和接近水库底处定3个测点。固定断面上至少设3条垂线。
4.2.5.2 观测设备
    采用深水温度计、半导体水温计、电阻温度计等。
4.2.6 气温观测应满足以下要求:
4.2.6.1 坝区至少应设置一个气温测点。
4.2.6.2 观测设备设在专用的百页箱内,设直读式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或自记温度计。需要时可增设干湿球温度计。










服务热线:0838-2565309

销售小杜电话:13990288886
技术总工张工:13990298835
邮编:618000
地址:四川省德阳市庐山北路477号希望城E幢24楼
+